昨日无事,车行黄涧河,感受清风的凉爽。但见一山坡上有羊百只,一位老汉撩动皮鞭,觉得有趣,便停车上坡。
老人年高七旬,精神矍铄,谈吐起来,却似见过世面之人。见我透明的手袋里装有诗书,老人赞许我为好学之人,说些有关黄帝和黄涧河的故事,见我亦知晓,便亲近起来,扬鞭指着河对岸一台地上的小小庙宇问道:“对面王莽撵刘秀故事知否?”我不觉脸红,老实回答:“不知!”
我之所以脸红,是因为我数年前曾参与过地方传统文化的整理工作,“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在豫西南特别是是汝州广为传播,我还参加了几个传说地的实地考察。扳倒井、妻贤庄、宿王庙、拐棍李、撂棍张等等,各有各的故事。总之,刘秀被王莽赶得狼奔豕突,但命不该绝,总被救助。渴了,井便忽地歪了,泉水流出井口;饿了,巧逢贤惠的农妇,把给丈夫送的玉米羹奉上;瞌睡了,住进庙宇,蜘蛛在门上织网,让对手在搜索中判断失误;没力气了,李树林子正好提供优质拐棍,帮助人一溜烟跑了;跑着跑着,如有神助,拐棍反而成累赘了,便撂在姓张的人聚居的村落了。在原始传说中,就是刘秀一个人或骑一匹马在前面跑,王莽一个人或带一群兵追,反正是没追上,最后被姓刘的夺回了江山。自以为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了,不料却被老人考住,这个地方我确实没来过,故事也没听说过。
老人说,王莽篡汉,刘秀反抗遭到追杀。这天,刘秀沿着黄涧河向南跑,眼看王莽的人马快追上来了,他赶忙跑到一个长着一片小树林的台地上,向一位牧人求救。牧人把他领到一间茅屋后边,掀开木板,下面是个地道,让刘秀躲进去,盖上洞口后在盖子上又撒了许多青草。不久,王莽人马赶到,见只有一个牧人,一些树,一间茅屋,一群羊,地方不大不像能藏住人,便去其它地方搜索去了。得救之人表示来日方长,定当酬谢。后来刘秀夺得天下,又想起这件事,便派人来寻访牧人,三番五次没找到,过意不去,便亲自赶着羊群,在得救之地,把羊赶到高台上,筑坛祭拜。自此,人们把这个地方叫许羊台。传说中那牧人是龙王显灵,百姓便盖了龙王庙,供奉香火。
说到兴头,老人从布包里取出一把枣子,两只小碗,一瓶茶,笑道:“以石为桌,以枣为菜,以茶代酒,干上几碗如何?”笔者欣然应允:“多谢多谢!”
老人说,史载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卒于公元23年;刘秀生于公元前5年,卒于公元57年。王莽比刘秀大了整整40岁。公元22年,刘秀兄弟在河南南阳起兵,后投奔公元23年正月建立的刘玄反莽复汉政权。当年3月,起义军在昆阳大战中一举击败王莽新朝主力军,刘秀居首功。接着,起义军乘胜追击,10月份,克长安,斩杀王莽,他建立的新朝也随之灭亡。刘秀起兵到王莽覆亡不到两年的时间,时王莽六十多岁,而刘秀只有二十多岁。
老人又说,“王莽撵刘秀”正史并无记载,而以一个六十多岁的新朝皇帝亲自带兵追杀一名二十多岁的青年起义将领似乎也不合常理,“王莽撵刘秀”传说中的一些故事神话成分相当浓厚,于是有人说“王莽撵刘秀”纯粹是刘秀为证明自己“君命天授”杜撰的。但也有人反驳,刘秀生于河南南阳,与王莽政权决战河南叶县昆阳,历十余年艰苦奋战建立东汉定都河南洛阳,人生主要舞台在河南,“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剔除神话成分应作口传历史看。
老人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我的人生阅历来看,王莽亲自率兵追杀刘秀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然,王莽不亲自率兵追杀,不等于他不派人追杀。汝州、豫西南乃至整个河南都有“王莽撵刘秀”传说,有同有异,如扳倒井就有好几个传说地,去同存异,怕离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不远了。刘秀自己杜撰故事吗?需要这么多吗?杜撰了经过两千年风雨洗刷能留下这么多吗?我的看法,公元23年3月昆阳大战莽军失利后,王莽对刘秀这匹黑马有所动作,最可能的是派人追杀,剪除其于羽毛未丰之时,具体如何就有待后人考证了。
黄涧河,河水清清;许羊台,芳草萋萋。我和老人同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所向,天下无敌,在这里再一次得到印证。